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博域科技>首页 > 新闻资讯

“最小规模”的商业生态如何形成?

2018-07-15 18:19:29 12 Views

摘要: “最小规模”的商业生态,是研究产业范式转换的关键分析单位,讨论其生成的机制和脉络是理解当前范式转换的基础。

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新一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浪潮,正深刻影响产业和商业的方方面面。这是相互关联的“技术族群”的大规模创新,这些新兴技术正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产业中,相互影响,产生“共振”,改变整个产业体系结构。正在发生的产业变革是范式转换的大变局。


范式转换的逻辑


范式转换意味着产业结构和基础逻辑的根本变化,新旧范式不再共享相同的基础架构和基本逻辑。过去的优势可能不再是未来的优势,过去的劣势也可能不再是新的障碍。但这并不是说,我们可以欢欣鼓舞一笔抹去与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。范式转换提醒我们,在根本性大变局中,要有对实际更深入的认知,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自觉的反思能力。


范式转换的变革中,产业发展的路径是无法规划的,也不是千篇一律的。不同的产业、不同的企业,根据技术和外部环境,从自身实际出发,通过各种各样的试探、突破、创新和跨界,探索自身的发展方式和路径。


虽然不能详细规划并清晰预测范式转换的路径,但如果换一个视角,我们仍可以发现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脉络。它不能帮助我们制定未来,却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趋势。产业体系的范式转换过程,就是新业态、新模式发生成长,进而改变已有产业,改变产业结构的过程。新业态、新模式从无到有,按照自己的逻辑相互交织,协同共振,交错发展。


新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?一个新业态是如何促进或“引发”另一个新业态发生的?一个个单独的新产业、“新物种”是如何连接成片的?一个“最小规模”的商业生态又是如何形成的?


新业态下的商业生态


在战略节奏理论看来,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起来的关键在于,它提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,能够在人群中扩散开来,最终被大多数用户采用,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,为企业创造自我存续。产品市场的发展,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表征。


对于当前数字经济涌现的新业态,开展新业务的企业首先要为自己“饱含数字基因”的新产品找到应用场景。如果不能找到有意义的应用场景,产品就不能为用户带来价值。接下来,企业要找到自己的第一批用户。人群中要有一定数量、一定浓度的新产品接受者。这是形成一个小众市场的必要条件。一定数量的用户才能达到维护市场的最小规模,一定的用户浓度才能使得新产品的扩散成为可能。


一旦新产品找到自己的小众市场,企业就会打磨产品,产业链也开始发育,为跳跃大众市场的门槛做准备。当新产品跨过市场起飞点、成功开启大众市场,这个新产品市场才有望发展成具备自我成长能力的新业态。大众市场的规模,能够支撑完善的、专用的产业链结构。这个时期,围绕新产品的产业链逐步发展完善,资源市场逐步成熟,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了成规模的参与者,他们为快速发展且规模巨大的产品市场建设专门的产能。


近年来,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,网约车、电商、共享经济等,它们造就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繁荣景象。这个过程中也发育出过去没有的独特能力和资源,比如云计算、高度数字化的运营能力、个性化服务能力、用户参与其中的价值创造机制等。这些“新生事物”是过去工业范式下没有的,也是过去机械大生产所不需要的。它们遵循的是数字经济生态商业的逻辑,它们是在新业态逐渐满足市场需求、逐渐成长过程中发育起来的,一旦成型将不再局限于其从中诞生的那个产品的产业链,就像水流顺着地势流动一样,它们将沿着自身特征、产业间结构和应用场景蔓延开来。


率先发育起来的创新产品,打开市场,获得大量用户,应用场景变得更加生动、具体。这就会吸引更多企业、创业者参与进来,与已有企业一起提供更多新产品和新服务,进一步丰富已有应用场景、拓展新的应用场景。


先前发育起来的价值链环节和能力,或多或少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新的价值创造中来。这些“带结构的”价值网片断,在新价值链/价值网形成之初,都是重要的焦点,无论是结构上还是价值创造过程中。它们给正在形成中的网络带来了不同于以往产业体系结构的新基因。


在很多情况下,随着创新产品突破市场起飞点,企业会把积累形成的能力和资源模块化,提升资源的易用性并对外开放,形成一个平台。IPhone、微信这样的大平台,都是通过先构建一个应用场景,用出色的产品获取一定规模的用户,然后建设开放平台吸引大量应用商参与发展起来的。


形成机制的典型样本


越来越多资源、人才和企业参与进来,越来越多相互具备协同效应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涌现,应用场景拓展、不同应用场景相互连接。这三个过程互相促进,交错发展,一个最小规模的商业生态就出现了。


这些独特的新能力和新资源,还会“跳出”当前的应用场景或“场景簇”,参与到另外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里,将会变成那个领域数字能力的一部分。


淘宝刚刚开张时,只是一个C2C购物网站,现在的淘宝已经成长为规模巨大的电子商务平台,创造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生态。淘宝把成千上万的中小卖家和消费者,便利地联系在一起。现在的淘宝,不单单是一个交易“场所”和渠道,它同时极大重塑了供给端。如果没有淘宝,我们在淘宝上看到的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很多大概都不会出现,因为它们的创造者很可能找不到足够大、可以养活自己的市场。


另外,信息技术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联更紧密,成规模的产品定制也开始出现。这些都是在过去产业范式中几乎不可能发展起来的。


现在,阿里巴巴围绕电商业务,建立了复杂的商业生态,触角延伸到电子支付、物流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新工业等各个领域。应用场景在不断开拓不断丰富。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整合到商业生态中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从实际的市场竞争中,阿里巴巴发展出的技术能力,开始跨出电子商务的领域,应用到生产、制造等方面。


在新范式形成并逐渐取代旧范式的过程中,有很多新要素创生发展,它们或是成为新范式的重要元素,或是在范式转换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。范式转换是个高度复杂的过程,更重要的是,这个过程和产业、产业体系、技术与经济的“语境”高度相关。


范式转换中会有各种不同的机制,它们和环境相关也和不同的要素相关。因此,必须指出的是,这里讨论的“最小规模”商业生态的形成机制,显然不是这次产业范式转换唯一的机制,甚至都可能不是整个范式转换中最重要的机制。


但它是现在中国环境中最典型的机制,它描述了在中国这样辽阔、活跃的新兴市场中,蕴含在新产品中的新要素,如何从需求和市场出发,“穿过”需求端,影响并改变生产端、最终重构产业架构的过程。


中国具有门类齐全、开放的制造业体系,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恰如全球制造业的一个微缩版本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,规模巨大,发展速度高,但中国地域之间、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,市场需求多样性高,层次丰富。如此多样丰富的需求,使得不同的发展路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应用场景,找到足够规模的市场,这是商业生态繁衍生长的重要而宝贵的沃土。


“最小规模”的商业生态,是研究产业范式转换的关键分析单位,讨论其生成的机制和脉络是理解当前范式转换的基础。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本地产业实际,创造性吸收他人经验,走适合自己的路。


博域科技订阅号

博域科技服务号

上一篇: 小游戏威力初显:百日上线超2000款,日广告流水过千万

下一篇: 工信部部长:集成电路、基础软件、互联网等领域存产业安全隐患